首页 |  中心概况 |  新闻公告 |  研究人员 |  学术研究 |  人才培养 |  学术交流 |  学术刊物 |  社会服务 |  资料下载 |  友情链接
中心概况
首页
中心概况
新闻公告
研究人员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交流
学术刊物
社会服务
资料下载
友情链接
首页 >> 中心概况 >> 正文
中心概况
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简介
发布日期:2017-10-09 浏览次数: 字号:[ ]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始建于2012年4月,依托北语阿拉伯语专业雄厚的科研教学实力,积极引进校外专家学者加盟中心研究,在不断加强阿拉伯研究基础上拓展研究视野。在阿拉伯研究中心基础上建立国别和区域研究所,肩负着全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转型的历史使命。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博士10名,特约专家30名,聘请外交部原部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同志担任政策顾问,原外交部副部长、现任驻法大使翟隽同志担任阿拉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校长担任中心主任,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中阿友协理事罗林教授担任执行主任。

中心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哈佛大学等国内外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阿拉伯发展报告》黄皮书,从地区政治安全形势、对外关系、经济贸易和金融投资发展,以及环境、社会文化和传媒等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具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也是扩大高校智库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一次有益尝试。2014年教育部委托中心负责牵头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信息建设工作,以《国别和区域研究专报》为龙头,《国别和区域研究通讯》和《国别和区域研究》杂志为两翼,做好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成果展示和沟通共享的展示平台,并将国别和区域研究日常事务秘书处设置在我中心。

2012年以来,中心先后与美国纽约大学、夏威夷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蒙特雷国际政治学院,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法鲁斯大学,科威特大学,黎巴嫩大学,约旦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派出多名骨干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进修深造,为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阿拉伯问题研究团队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2年、2013年、2015年中心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举办CRI杯全国高校阿拉伯语演讲比赛,发现、选拨中国阿拉伯语优秀人才,展示中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学生的风采,为各高校阿拉伯语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中央电视台对赛事进行了全程录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浪网、人民网、网易、凤凰网、《今日中国》杂志社以及MBC、半岛电视台、埃及中东通讯社等境外媒体也采访、报道了比赛。该比赛现已成为国内高校阿拉伯语的一项品牌赛事,对国内阿语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4年至2015年,中心还举办了“中阿语言文化论坛”、“中国阿拉伯语月”、“中阿传播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伊斯兰国家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研讨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学术活动,并倡议成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联盟”。

2016年起策划出版“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丛书”,现已出版《困顿与突围:变化世界中的中东政治》(田文林,2016),《埃及女性主义思潮研究》(周华,2018),《沙特与伊朗关系研究》(王光远,2018)。中心自2014-2017年受国际司委托承担国别和区域研究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三年来已编辑上报《国别和区域研究专报》百余期,编辑出版《国别和区域研究》杂志5期。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报告、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课题“阿拉伯国家传播策略研究”、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重大项目“穆斯林兄弟会发展趋势及对我政治安全影响”、国家海洋局国际海域资源勘探开发“十三五”委托课题“当前国际深海大洋领域斗争的主要矛盾问题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

中心始终将服务中央、服务大局作为高校智库建设的核心任务,成立5年来上报的5篇咨政报告先后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7次肯定性、部署性批示。2016-2017年,中心主任罗林教授上报的3份咨政报告先后获得习近平总书记4次重要批示,为服务外交工作大局提供重要参考,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专门来电表扬。2016年,阿拉伯研究中心作为探索新型高校智库发展路径的总结报告获得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的重要批示,将阿拉伯研究中心的发展路径总结为“北语模式”;2017年严隽琪副委员长再次对中心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勉励阿拉伯研究中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2016 北京语言大学 京公网安备110108001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阿拉伯研究中心